学者的声音 |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刘晓东教授

发布人:陈俊銮

编者按:学校围绕“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的指导思想,坚持走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事人才工作氛围。近年来,学校涌现了许多敢为人先、崇实重干的优秀学者,他们既是走在科研前沿的先锋者,亦是诲人不倦的种树人。

 

为进一步展现学校优秀学者的科研精神学术风采,我处推出“学者的声音”栏目,敬请关注。

 

学者简介

刘晓东,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导,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曾在芬兰奥卢大学从事研究,2020年1月加入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担任过综合类期刊Science、著名专业期刊Astronomy & Astrophysics、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Acta Astronautica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担任“深圳市智能微小卫星星座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轨道动力学和深空探测动力学,包括空间尘埃、空间碎片以及巨型卫星星座的动力学等。

 

 

 

入职中大:基于优秀平台的正确选择

博士毕业后刘晓东教授曾经在芬兰奥卢大学工作过将近六年半的时间,期间参加了中山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了解了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政策后,当时就决定要加入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并于2020年1月2日正式入职中大。选择中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职业发展,中大航空航天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有很多新的机会,学校和学院对教学科研人员的需求非常迫切,提供了很多的配套和支持政策。同时,开放程度高、经济科技实力强的大湾区给予了科研工作者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生活层面,学校和学院给教职工提供了丰厚的待遇,为教职工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解决了教职工的很多后顾之忧,从而也帮助教职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入职数年,刘教授也亲身经历了中大航空航天学院的迅速发展。中大航空航天学院于2017年5月成立,到现在为止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研究领域覆盖了航空宇航学科的主要方向,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即在学院成立四年就增设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

 

科研经历:以丰富科研经验授之以渔

刘晓东教授从博士阶段就从事航天动力学的研究,博士论文题目为“非中心引力场中的轨道动力学研究”,并因此获得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芬兰工作期间,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欧空局项目“木星流星体环境模型”,解决了尘埃对探测器的撞击通量评估问题,为欧空局开发了一套尘埃环境软件,对评估欧空局木星冰月探测器 JUICE 的尘埃撞击威胁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经历都为刘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回国入职中山大学以后,刘老师的工作重心转向指导学生和培养人才。在与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交流中,刘教授经常分享自己读博士以及在国外工作的经历,列举了自己之前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的过程,希望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刘教授秉承着"授之以渔"的原则,去帮助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比如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去面对科研困境、如何做好文献以及进度总结、如何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等等,希望可以逐渐培养学生成为较为成熟的研究人员。

刘教授课上为学生分析习题

 

教学工作:致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天职。在航空航天学院,刘教授承担了《空间科学基础》、《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作为一名相对比较年轻的老师,刘教授深知自己的教学技能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提高,经常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在教学过程中,刘教授注重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工程技术、以及科技前沿等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讲授知识点的具体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刘晓东教授也担任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并且帮助引导本科生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流程的训练,包括申请书撰写、申请答辩、文献调研、研究方案制定、动力学建模、程序编写、结果分析、科研报告总结、结题汇报等步骤,从而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或者迈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刘教授带领学生在深圳市计算科学研究院参加认识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