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声音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蔡佩娥研究员:一位有才有爱的外籍医学科研达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蔡佩娥研究员是一位马来西亚籍华裔。在韩国先进科学技术研究院学习生物纳米医学专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她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带着来华发展的憧憬和信心,蔡佩娥博士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加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任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开展纳米给药系统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医学科研工作。
专于科研
立足临床问题,医工融合赋能科技创新
蔡佩娥博士具有理工科、医科等多学科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进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从事专职研究工作后,在医院“逸仙科研MDT”创新制度的支持下,她通过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交流,立足临床问题,带领课题组开展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她与肝胆外科合作开展的研究找到了介导肝细胞癌铂类化疗耐药的关键基因TBCE,并利用纳米材料共负载TBCE siRNA及顺铂,在多个肿瘤模型上验证系统用药可以有效逆转肝癌耐药,为肝癌系统化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同时,蔡博士还加入宋尔卫院士的科研团队,对“抗肿瘤免疫力”等肿瘤免疫学领域的科研难点进行攻克,在宋尔卫院士的指导下创新性地提出了“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ICD)”的概念,进一步揭示和完善了“冷”“热”肿瘤的免疫应答机制。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支持下,蔡佩娥博士以通讯及第一作者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rach, Angewandte Chem Int Ed, Nano Letters, Bio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及综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等,并入选医院“逸仙临床科学家计划”青年学术骨干项目。

蔡佩娥在实验室工作

蔡佩娥与其研究团队
乐于奉献
发挥优势特长,勇担社会责任
曾留学韩国、美国的蔡佩娥博士,掌握熟练的英文听说读写技巧,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恰好为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蔡博士除了日常的科研工作外,还担任医院论文润色小组组长,为同事们提供英文论文润色指导服务,2019年至今共指导了380余篇英文稿件的润色修改,其中223篇已被国际高水平期刊录用发表,120余篇在审。此外,蔡博士还任职医院学术规范办公室主任,并于每周五定期开设“论文门诊”,免费提供一对一论文指导和学术规范把关。她希望通过帮助更多同事成功发表论文,使更多有想法但苦于文笔的医学专家建立信心,让国际上的科研工作者更了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专业水平。
除了服务医院大家庭外,蔡博士亦以人民健康为己任,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尤其是经历了其远在马来西亚的长辈因感染新冠肺炎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孤独离世后,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医院核酸检测团队,随队赴东莞等地开展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她想如果自己能去分担一份核酸检测的任务,那么更多的医疗资源就可以投入到医疗诊治中,这也许能挽救更多的家庭,避免更多的遗憾。
爱好广泛
多面发展,终身学习
不同于刻板印象中科研工作者枯燥的工作生活安排,蔡佩娥博士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她从小就很喜欢唱歌,也掌握了钢琴、吉他等多种乐器的演奏,音乐已成为她平衡压力、调节状态的“能量”。工作之余,她参加了《中国好声音》海选和《这就是歌手》比赛并拿到了很好的名次。同时,蔡博士亦是医院羽毛球队的健将,多次参与院内外羽毛球比赛屡夺佳绩。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就是在保证自己科研工作质量的同时,保持唱歌和打羽毛球的爱好,并且每年要学会一项新的运动或乐器。蔡佩娥博士用亲身经历践行着她的信念:“我不会”能够变成“我可以学”。如此终身学习、不懈奋斗的态度,亦是“逸仙青年”的精神体现。

蔡佩娥参加《这就是歌手》比赛获奖(选手左二)

蔡佩娥代表医院参加羽毛球比赛(第一排右二)
日前,在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我在湾区看世界——广州中外友好交流故事会”上,蔡佩娥博士,这位有才有爱的外籍医学科研达人,获邀接受采访。她感谢大湾区的发展给了她机遇,感恩中山大学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给了她实现科研理想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作为一名外籍学者,蔡佩娥博士的加入,增强了中山大学与外国学者们之间的国际合作,也推动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一步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的目标迈进。

蔡佩娥接受“我在湾区看世界
——广州中外友好交流故事会”采访
学者介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蔡佩娥研究员
蔡佩娥(Phei Er Saw),马来西亚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规范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为纳米药物通过靶向调控肿瘤微环境用于增强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