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声音 |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天星教授:潜心向学做科研 教学相长共成长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天星教授
奔赴湾区
心怀憧憬,携梦起航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国家大力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2020年初,王天星教授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位于南海之滨的魅力大湾区,加入了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继续研学他所热爱的空天遥感技术。

王天星教授团队合影
在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支持下,王天星教授组建了环境遥感研究团队。在谈及为何选择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时,王教授表示: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大湾区将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己虽然已不再年轻,但依然对这片土地充满着好奇和美好的憧憬;其次,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的中山大学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享誉海内外,大手笔的“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以及“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政策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最后,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湾区,放眼全球,立新科技时代发展之潮头,深耕测绘遥感技术,更让他感受到了“奋楫杨帆立潮头,守正创新敢为先”的精神和发展势头。
入职中山大学短短两年多的时间,王教授见证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日新月异的变化,气势雄伟的海琴楼群从动工到师生入驻,屹立于学校2号楼群的测绘大楼,即将迎来新的主人。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3年来,在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科研装置、重大项目等方面发展迅速,让他深受鼓舞。学院凝聚了一批国内外青年学者,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氛围浓郁,尤其学院“齐心协力、共建共享,携手进步”的理念和文化氛围让他倍感亲切。
潜心科研
立足湾区,深耕遥感
王天星教授主要从事定量遥感机理、全球辐射/能量平衡遥感以及多源遥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十余年的遥感科研经历让他深深意识到遥感技术在“双碳”等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全球变化、精准农业、智慧城市、生态保护、灾害与污染监测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遥感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也更加坚定了他选择并继续从事遥感研究的决心。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未来生产生活都提出了严峻挑战。无论是火山喷发等自然因素,还是化石燃料燃烧释放温室气体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温度不断升高,其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地球系统的能量正在发生变化。地球系统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程度、分布和趋势如何?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各自贡献如何?这些都是王教授长期关注,并试图借助遥感等手段来回答的一些关键问题。
围绕上述问题,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地球系统全天候(晴空+有云)、全谱段(短波+长波)、全要素(TOA+地表)、全天时(白天+夜间)辐射量遥感反演系列算法;分别建立了适用于全球尺度遥感反演的复杂山区短波辐射模型(SWTRM)和长波辐射模型(LWTRM),弥补了当前缺乏山区全谱段辐射量反演机理模型的不足。此外,团队在陆表植被、城市、海洋以及大气典型环境要素定量反演技术和遥感产品研发等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

王天星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立德树人
教学相长,自我锤炼
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光荣而崇高的使命,也是王教授多年的夙愿。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王教授始终叮嘱学生“先做人,再做事”,要时刻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他既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很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强调好的体魄、心态和作息是做好科研的必要前提。他积极投入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目前承担《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建模与应用》等课程教学任务。由于单位性质的原因,王教授坦言在入职中大前自己并未系统地给学生讲授过相关课程,但在中大的两年多,教学相长,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王教授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成长。为此,他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培养。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是每一位老师的美好心愿,王天星教授也将继续坚守初心,与同学们和测绘学院一起成长。

王天星教授给学生讲授遥感课程

王天星教授与研究生合影
学者介绍
中山大学测绘与科学学院王天星教授

王天星,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定量遥感机理、全球辐射/能量平衡遥感以及多源遥感应用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863、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等10余项课题。担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数字山地、数字极地等专委会委员及《遥感学报》编委,曾获“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截止目前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高水平期刊论文7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 9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