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之路——国际金融学院李磊
编者按:“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积极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和“代表性成果”制度,开通转聘专任教师和附属医院研究员职务的专门通道,促进优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青年学术骨干,并逐步成长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青年人才。他们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新星冉冉升起,他们的成长之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个人简介
李磊,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教授。2019年至2022年在国际金融学院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任特聘副研究员,2023年晋升为副教授,获硕士生导师资格。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聚焦新发展阶段“制造强国”战略的落实与优化,重点关注中国信息化政策在塑造制造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作用。博士后和专研期间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在《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China Economic Review等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决策参考获得省委等有关部门采纳。
心怀感恩,稳步向前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在校学习到走上工作岗位,一路走来取得的点滴成绩离不开各位导师的谆谆教诲。感谢我的硕导范子英教授以“干中学”的模式引领我进入科研大门,感谢我的博导徐长生教授引领我探寻能够长期深入研究的科研方向,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黄新飞教授引领我如何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讲好“中国故事”,做有温度、有高度的研究。感谢中山大学以及国际金融学院提供了适合青年学者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环境、高效的行政服务、创新和求实兼具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在“学在中大,追求卓越”良好学风的指引下,学院积极推进科研育人“四个全覆盖”,有幸作为国际经济研究团队一员见证了团队的发展壮大,团队内的协作互动令我不断成长。
立足实践,格物致知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是一句常常被学者用于自勉的话。然而在行之前,首先是要找到正确的路。来到学院后,黄院长常常告诫我们,对于年轻学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能够长期深耕的领域,避免陷入“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的境地,避免从“从论文到论文”,要能够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博士期间的调研和研究经历,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现实需求,使得我在进入中大后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考察中国信息化政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上,以揭示政府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得益于学院和团队的支持,我能够多次前往政府和企业部门实地调研学习,也坚定了我利用中国实践推动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的信心。
教学相长,诲人不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也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专职科研人员晋升的教师,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研学所得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地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将育人元素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科研反哺、教研相长。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博士后及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的培育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发展机遇、更为广阔的科研平台、更加多元的职业路径。博士后及专职科研系列人员的转聘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我校师资队伍活力和发展动力。我们真诚期待、热切盼望各地英才选择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沃土,选择中山大学这所百年名校,共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请关注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山大学招聘信息,我们真诚地期待您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