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之路——附属第三医院陈潮金
编者按:“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专职科研系列人员与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成为我校师资的生力军。学校积极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和“代表性成果”制度,促进优秀的专职研究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青年学术骨干,并逐步成长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青年人才。专职研究人员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冉冉升起,他们的成长之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想了解他们在科研时是否经历过迷茫吗?
想了解他们如何在中大实现自我蜕变与成长吗?
想了解他们未来有何计划吗?
人力资源管理处重磅推出“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之路”系列推送,展示这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的精神风貌!
本期人物:附属第三医院 陈潮金 副研究员
陈潮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麻醉科医师。
本科和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导师为黑子清教授。转聘前为附属第三医院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张琪教授。2022年通过转聘途径晋升为附属第三医院副研究员。
入选2022年广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目前担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人工智能麻醉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麻醉分会委员;并担任《解放军医学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全科医学》青年编委。
长期聚焦于老年与危重患者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医学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在麻醉和重症领域权威期刊Intensive Care Medicine、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Europe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等发表论文 2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12项,PCT专利1项,其中多项成果已顺利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博士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特别资助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曾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广东省麻醉学创新与转化医学大赛一等奖、广东省麻醉医师专利孵化项目一等奖等荣誉。
扎根中大,潜心学术
“中山大学和附属第三医院为心怀远大抱负的青年人提供了高规格的平台和资源。感恩大学和医院多年来的精心培养以及导师黑子清教授、张琪教授的用心指导,让我一路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附属医院的麻醉医生”,陈潮金说道。
作为青年临床医生,陈潮金博士一直坚持开展“源自临床、惠及临床”的科研,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一是针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器官损伤的风险预测难题,陈潮金博士团队开发出术后SIRS、AKI、脓毒症、肺炎等多个在线风险预测工具,成果发表于Respiratory Research、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杂志,相关成果曾于2021年美国麻醉学年会作为特色汇报展示,为识别术后器官损害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预测手段;二是针对围手术期急性肾损伤的机制及保护措施研究,陈潮金博士团队发现抑制Connexin32介导的线粒体凋亡、修复线粒体自噬障碍、调控细胞早熟衰老等可减轻围术期肾脏损伤,成果发表于Antioxidants Redox Signaling, Cell Death Disease及Frontiers in Immunology;相关成果曾于2019年欧洲重症医学年会汇报展示,为围手术期肾脏功能保护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三是针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器官保护的临床管理方案,制定了“以患者和手术为中心,麻醉为主导”的加速康复管理策略,相关方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发表在麻醉学领域权威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获得2019年“广东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典型案例”;四是针对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陈潮金博士团队发现使用可视喉镜、发明气管插管防护罩可以加强麻醉医生的职业防护,相关成果发表于重症医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nsive Care Medicine及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圣诞节特刊,被点评为“对麻醉医生新冠期间日常防护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
2019年欧洲重症医学年会ESICM-大会汇报
名师指路,逐梦麻醉
2014年,陈潮金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从中山医学院保送至附属第三医院麻醉学专业,师从黑子清教授,成为一名临床型硕士研究生。2016年,他继续跟随黑教授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潜心学术,成为一名科研型博士后,师从张琪教授。在两位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结合“全面健康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他将目光瞄准了老年麻醉的难题,立志为国民老年健康的维护贡献中大麻醉人的力量。
每当谈及他的求学和科研生涯,陈潮金都会感慨他的导师黑子清教授和张琪教授对他的深远影响。黑子清教授是一位在做学问与干临床上都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生的严格老师,他常说的“八小时之外见差别”,让陈潮金博士深感赞同。张琪教授则是陈博士心中和蔼可亲的“旗袍女神”,经常教导他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和担当,求真务实,为病人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
陈潮金说,优秀的导师就像一盏明灯,为遨游的学子指明了方向;优秀的导师也犹如人生路上的加油站,总能在关键时候为学子注满前行的动力。在导师的言传身教、附属三院浓郁学术氛围的熏陶、优秀同门的激励下,陈潮金以近乎苛刻的自律精神开始了自己“拼命三郎”一般的逐梦之路,逐渐树立起精益求精、创先争优的意识,修炼出直面挫折、永不言败的坚忍,也锻造出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果敢。
陈潮金和张琪教授、黑子清教授合影
仁心为引,致力临床
“我希望以后人们在提到陈潮金的时候,会赞许地竖起大拇指。”陈潮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拇指医生”。作为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的医生,陈潮金博士坚持临床与科研并举,始终没有脱离临床实践,没有脱离手术患者。
他参与麻醉的手术,大到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小到清创缝合切阑尾,病人都安全度过手术危险期。而且,他非常注重人文关怀,面对手术病人术前焦虑的问题,他积极创作术前麻醉教育歌,通过简单押韵的歌曲,配合生动形象的动画,既达到了术前科普和宣教的目的,也有效舒缓了病人的术前焦虑,受到了手术病人和家属的广泛好评;相关科普作品还获得了2019年广东省最具影响力健康科普作品二等奖,并被应用于临床;除此之外,陈潮金博士在临床工作中积极践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他参与编制的手术麻醉加速康复管理方案,目前已推广到附属第三医院13个手术科室和团队,5年来累计服务患者超过3万名,获得了医护患的三方好评。
陈潮金说,医者也,医德至上。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后,他发现很多疾病的诊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复杂。卓越的医德、对待患者的态度、是否能认真负责地帮病人解决问题,才是一名优秀医生的核心竞争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牢牢记住课堂上老师讲过的这句话。他说:“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因各种原因,医生无法治愈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秉持医德仁心,才能真正换位思考,帮助病人面对疾病,面对人生。”
感恩回馈,薪火相传
回顾在中山大学及附属第三医院从事科学研究的这几年,陈潮金博士感叹,他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中山大学的人才政策与丰富资源,离不开附属第三医院先进的科研与临床平台,离不开黑子清老师和张琪老师团队的通力合作、鼎力支持,离不开师兄弟姐妹们无私的支持和帮助。
目前,从中山大学到附属第三医院,都非常重视博士后人才培养。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附属第三医院人才发展办公室和科研科都经常举办有关学术前沿介绍、基金申请、经费管理、专利转化等方面的实用性讲座,积极为博士后的成长创造条件。在迈入人生和事业的新阶段后,陈潮金博士表示将常怀感恩之心,铭记师公陈秉学教授的勉励和导师黑子清教授的教诲,团结同门兄弟姐妹,笃行校训,砥砺前行,努力成为临床科研齐头并进、用科研思维解决临床问题的优秀麻醉医生。
同时,陈潮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与无私分享,鼓励、启发、引导更多优秀的师弟师妹们走上科研与临床之路,加入中山大学和附属第三医院的大家庭,薪火相传,为科室、医院、学校带来更多新鲜血液与思维碰撞,最终切实地造福国家与人民。
左一:黑子清教授;左二:陈秉学教授;左三:陈潮金博士
中山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专职研究人员的培育工作,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创新发展机遇、更为广阔的科研平台、更加多元的职业路径,并专门为专职研究人员开通了转聘专任教师的绿色通道。欢迎全球英才选择中大,齐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与学校一起快速发展。
请关注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山大学招聘信息,我们真诚地期待您的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