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之路——信息管理学院宋昊阳

发布人:方成伟

编者按:“十四五”以来,中山大学以“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为基本原则,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以专职科研系列人员与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成为我校师资的生力军。学校积极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和“代表性成果”制度,促进优秀的专职研究人员脱颖而出,成为我校青年学术骨干,并逐步成长为省部级乃至国家级青年人才。专职研究人员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冉冉升起,他们的成长之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鼓舞。

 

想了解他们在科研时是否经历过迷茫吗?

想了解他们如何在中大实现自我蜕变与成长吗?

想了解他们未来有何计划吗?

 

人力资源管理处重磅推出“优秀青年学者的成长之路”系列推送,展示这一批优秀青年人才的精彩风貌!

 

本期嘉宾:信息管理学院 宋昊阳 副教授

 

姓名:宋昊阳

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转聘时间:2022年

曾任职务:博士后

现任职务:副教授

研究方向:专利计量与技术竞争情报

 

 

个人简介

宋昊阳,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

2020年至2022年在信息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年通过转聘途径晋升为副教授。

 

潜心学术,脚踏实地

 

2020年,宋昊阳加入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期间,宋昊阳立足情报学领域,融合竞争情报与技术创新理论,以技术竞争情报与专利计量为研究方向,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技术情境情报体系构建等实践问题,从创新催化视角出发,搭建“行为、能力、模式与体系”的基础研究框架,采用专利数据与计量方法,在探究企业技术竞争与创新行为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技术创新催化能力测度研究,识别潜在的创新催化发展模式,解析反竞争情报的技术保护机制,旨在服务于企业技术竞争的战略决策与情报保障。他的研究丰富了技术竞争情报研究的理论视角,构建了技术创新催化的理论框架,并开发了技术创新催化能力的定量测量模型工具。

博士后在站期间,宋昊阳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项目等多项课题。同时,宋昊阳积极参与所在团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围绕技术竞争情报、技术创新催化的研究主题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软件著作权等10余项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和好评。

此外,宋昊阳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协助指导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研究工作,提升学生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参与团队课程建设,收集、编写教学案例十余篇,并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学生的科研实践中,提高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多项咨询服务。

 

学者之路,未来可期

 

对于未来计划,宋昊阳有着清晰的思路: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立足我国情报与信息管理实践情景,以案例教学方法为核心,开展《企业竞争情报》等课程教学工作,并开发拓展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探索性、互动性、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将立足情报学领域,以技术信息的计量与评价为核心,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探究技术竞合行为规律,识别企业技术创新催化发展模式与可行路径,构建有效催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情报保障与技术保护体系,优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发展与实现。同时,将致力于探究情报学与管理学学科体系的融合,力求发挥学科间的交叉优势,丰富情报学研究方向,强化学科发展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在社会服务方面,将继续围绕与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的项目合作,从科技创新与评价的理论视角,为科技创新的管理者、实践者提供理论思想、工具的支撑,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发展体系的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情报支撑。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相应的科学知识与理论推广工作,满足公众科技信息与情报需求,培育科技创新意识与动力。

 

中山大学一直高度重视专职研究人员的培育工作,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创新发展机遇、更为广阔的科研平台、更加多元的职业路径,并专门为专职研究人员开通了转聘专任教师的绿色通道。欢迎全球英才选择中大,齐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与学校一起快速发展。

 

 

请关注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山大学招聘信息,我们真诚地期待您的加盟!